[觀後感]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

上禮拜老師給出一份書單要我們寫心得,我第一眼就挑中這本,因為我從來不知道怎麼衡量自己的人生,更不知道怎樣的人生才算成功、美好。
*因為讀/寫這本書的時間很短,文章沒有很仔細校對



上高中後,我常常會想,什麼樣的人生才算成功? 是名留青史? 是富可敵國? 是五子登科? 過讓人羨慕的富裕生活? 還是只要不失敗就算成功? 無論是哪一個答案似乎都算不上是正確答案,看著和我一起坐在教室中的同學,我很肯定我們都希望自己有段成功的人生,但那樣的人生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我想並沒有多少人能給出一個答案。

這本書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他的確提出一些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他提出的核心價值是快樂,一個擁有成功或者美好人生的人肯定是快樂的,因為有太多太多人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卻在家庭、朋友的關係上經營得一蹋糊塗,那樣的人在他眼中並不算人生圓滿。他試著將商業理論套用在人生的決策上,期望透過理論來避免自己可能踏進的陷阱,也希望透過理論來讓我們在事業與家庭都取得自己希望的結果。

該怎麼選擇工作,作者並沒有給出答案,因為每個人想要的不同,但他給出一套標準: 對你來說是否有意義? 是否能為你帶來成長? 有很多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但因為薪資高,不得不勉強自己繼續,他們總是會告訴自己再撐個幾年就好,如果把這幾年的時間用來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會不會取得更好的事業表現? 如果不去做多年之後會不會後悔? 沒有人能告訴你答案,但真的值得好好思考,真正對自己重要的到底是什麼。

作者花了大部分的篇幅著墨在家庭,特別是在教養孩子方面,這對我這種還沒建立家庭的人來說或許很難去體會,不過他提到了幾點我認為很值得學習: 及早開始投資人際關係,家人朋友往往是最容易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被忽略的一群,因為我們總認為我們與他們的關係是那麼理所當然,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需要培養的,長時間的忽略、疏於關心,最後會換得疏遠的下場,有很多人因為在年輕時將精力完全放在工作上,導致晚年時與兒女無話可聊,這其實是本末倒置,畢竟大部分人追求事業都是為了給家人朋友們更好的環境。另一點是從對方角度思考,常常可以看見因為善意而引起的爭吵,很多時候我們都用自己的角度在思考,我們認為的”為對方好”或許並不一定是對方所需要的,甚至對方根本就不喜歡這樣的行為,這時我們的善意就變了質,真正該去思考的是”對方需要我幫他做什麼?”,當然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意味著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關心對方,去了解他們可能碰到的問題,雖然可能會犧牲更多,但若能因此換得一段鞏固的關係,何樂而不為?

是否該為了某些事,而去破壞自己一直以來堅守的原則? 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千萬不要,因為我們總會認為那就只是一次破例,但誰能保證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呢? 破例就像黑洞,一旦打破了原則就很難繼續堅持,反而會被吸引進去越陷越深。如果今天那個不能被打破的原則是法律,那麼很可能會因為一次的破例,將目前為止的努力在一夕之間推翻。

那麼該如何衡量人生? 那把量尺其實就在我們自己心中,也只存在於自己身上,就像作者選擇教書、選擇以幫助多少人做為自己人生的量尺,我們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必須去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麼,並為那件事打造一把量尺。最重要的部分是實踐,就算有多麼偉大的雄心壯志,如果沒有真正付出努力去實現它,那麼終究只是空想。

各章摘要

作者序
在看似天之驕子的那群同班同學中,出現越來越多成就令人望其項背,但內心卻不快樂的人,有些人在婚姻上不斷經歷失敗,更有些人在追逐金錢的過程中走上偏路,最後面臨被捕入獄的命運。
每年在課堂上他總會寫下這三個簡單的問題:

  1. 如何知道我的工作生涯可以成功?
  2. 如何知道我與配偶、兒女與朋友的關係可以成為快樂的泉源?
  3. 如何知道我這一生會堅守原則,已免除牢獄之災?


01 從理論學習
一般人總以為只能從經驗中學習,雖然經驗和資訊是位良師,但那樣的代價或許會太大,就像我們不一定要結過好幾次婚才知道怎麼當一位好丈夫或好太太,理論的價值就在於: 在我們有實際經驗前,就能透過理論得知未來可能發展的情形。
一個好的理論不會只適用於某些特定的事物上,反而是能適用於各種情況,可以解釋原因。然而,理論只是工具,人生很多問題不是單一理論能解釋或解決的,更多時候是必須從多個理論的角度來剖析

Pt.1 策略
"對工作生涯而言,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而那會讓你快樂嗎?"
有很多人看什麼最緊急,就把時間花在上面,或是把心血注入在最快得到回饋的事,但那樣是正確的嗎?

02 熱情
"我目前的工作有意義嗎? 是否能給我成長的機會? 可以學到新東西嗎?"
什麼才是讓你繼續工作真正的動力? 有些人說是誘因,有些人說是成就感
誘因理論(代理理論): 當有足夠的金錢誘因時,人們就會有相應的卓越表現。但那些在NGO工作的人並沒有金錢誘因,要如何解釋他們的工作動機? 很明顯的,金錢並不能說明一切。所以有了雙因素理論出現,雙因素理論(動機理論): 保健因素 + 動機因素。薪水屬於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再完善也只能讓人不那麼討厭工作,真正讓人喜歡上工作的是動機因素。

03 變化
策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源頭,一是預期的機會,二是無可預期的機會。而後者會讓人左右為難,該不該堅持? 要不要修正?
策略不是獨立事件,而是持續、多變且難以控制的過程。策略的修正並不容易,但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是從這個過程中發展出他們的贏家策略。
人生也是如此,我們總是一方面按照計畫往前,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無可預期的選擇。面對機會並不算難事,難的是要怎麼決定採取哪種策略。
要驗證策略,必須回答"那些假設必須證明為真",因為一旦假設出現問題,那麼必須付出巨大的成本挽救。

04 分配
一個策略的成功與否,真正的考驗在於資源分配,看起來正確的長遠決定,在短期間看來卻不合理,所以常常有人一心一意追求事業,卻不知不覺把資源分配在短期能看到成果的事情上,像是升遷等等,反而忽略了真正對我們重要的事,比如家人朋友。

Pt. 2 人際關係
05 時間
如果你希望後院有棵樹能乘涼,那你必須在多年前就種下樹苗並悉心照料,因為大樹並不是一夜之間就能長出來的。人際關係也是如此,有些人在年輕時專注於事業上,而忽略了人際關係的培養,到了老年時才感嘆自己的孤單。
如果從一開始就好好的投資人際關係,你得到的收穫和滿足將遠遠超過你的想像。

06 換位思考
常常我們會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其他人的需要,但大多數時候只是我們一相情願的想法,雖然立意都是善良的,卻達不到我們當初想要的結果。我們必須要去思考"他們最需要我為他們做什麼?",從這樣的問題下手才能做出真正的分析,而且,最重要的是將得出來的答案真正的付諸行動。或許這會帶來某些犧牲,但相對的,越犧牲、越投入,那段人際關係將會越穩固

07 外包
現在的家長,很多都為了孩子著想給他們最好、最多的資源,但卻不知不覺剝奪孩子的能力。真正為孩子好的方式,是去思考孩子是否能從那些活動中學習到一些重要的、深層的流程能力,比如合作精神、學習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因為這些能力往往是來自於克服困難的經驗。

08 經驗學校
一般人們都認為人才全都天資優異,但麥考爾教授認為,有些人即使資質普通,由於不斷的從經驗中學習如何克服挫敗和壓力,他們也會有出類拔萃的能力。套用到孩子的教育上,那些光鮮亮麗的成績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些經歷後他們學到了什麼經驗,或許因為輸球而拿不到獎盃,但若能從中學到如何面對失敗,那便是一次可貴的經驗。每一個人都知道怎麼慶祝成功,殊不知失敗其實也是值得高興的,因為那代表你在瞄準更高目標的過程中,努力奮鬥過的痕跡。

09 文化
組織文化是為了共同目標一起工作的方式,一個企業的文化不是管理階層花時間跟員工講述就能形成的,企業文化是建立在員工所做的一連串決定上。而家庭文化同樣也沒辦法透過要求形成,必須不斷地去溝通、實踐,不可以說一套做一套,長久下來自然而然會形成獨特的家庭文化,當然,如果有不良的文化特質出現而未即時糾正,長久下來也就難以改變。

Pt. 3 正道
10 一次就好
在企業管理中常常可見到因為邊際思考而落入陷阱的案例,在是非的選擇上也能看見類似的問題。"就這麼一次,下不為例",這似乎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但就像一個黑洞,會把你吸進去,而且越陷越深,因為你會認為這就只是一次破例,但就這麼一次,你就無法回頭,因為要維持100%的堅持遠比98%的來得容易

結 如何衡量人生
如果一間公司沒有目的,那套用再多的商業理論效果也都很有限,只有明確了解組織的目的,才能好好的運用理論前進,人生也是,必須要有目的。草圖、執行、衡量,這是構成目的的三要素,然而目的不可能憑空出現,必須花時間去思考、選擇和因應。人的一生會碰到無數的機會和挑戰,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完全端看我們怎麼去應對。

結語

作者是商管方面的專家,很巧妙的將商管理論套用在「人生」這間公司上,不像其他勵志書一樣單單講述道理,書中提到的大多數理論都有實際案例佐證,其中有些更是赫赫有名的大公司,不免讓人思考,如果連大型企業的管理階層也會在那些情況中不小心判斷錯誤,那我們不就更應該謹慎面對我們每一次的抉擇嗎?
怎麼衡量自己的人生? 我原以為會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但最後我並沒有失望,因為這的確是本好書,作者提出了更多問題讓我們思考,或許他沒辦法真正的解開這道題,但確實利用那些理論與問題,幫助我在思考這問題的路上前進了一段不小的距離。

延伸閱讀
About Sean Chaox
Me

I'm soulless, so I'm recompiling my soul
I'm lifeless, so I'm enriching my life
I'm homeless, so I build this House
I am Sean, welcome to my Hous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